公司熱線: 13922256280
- 產品詳情
- 聯系方式
- 產品品牌:廊裕化學
- 供貨總量:不限
- 價格說明:議定
- 包裝說明:不限
- 物流說明:貨運及物流
- 交貨說明:按訂單
- 有效期至:長期有效
茂名異己二醇-廊裕化學(在線咨詢)-異己二醇廠家 :
四甲基氫氧化銨,2-吡咯烷酮,三異丙醇胺85%
異己二醇(常見異構體為2-甲基-2,4-)的分子結構對其化學和物理性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###1.**羥基位置與氫鍵作用**
異己二醇分子中含有兩個羥基(-OH),其位置直接影響分子內和分子間氫鍵的形成。若羥基處于相鄰碳原子(如2,3位),可能形成分子內氫鍵,降低分子間作用力,導致沸點較低;反之,若羥基間隔較遠(如2,4位),則更易形成分子間氫鍵,增強分子間作用力,使沸點升高(約250-260℃)。氫鍵的存在還顯著提高其水溶性,使其可與水形成氫鍵網絡,但支鏈結構可能部分抵消這一效應,導致溶解度低于直鏈二醇。
###2.**支鏈結構的空間效應**
異己二醇的分子骨架含有一個甲基支鏈,這一結構特征帶來顯著的空間位阻。在化學反應中(如酯化或醚化),支鏈會阻礙羥基的接近,降低反應速率;同時,空間位阻可能增強化學選擇性,例如在催化氧化中優先反應位阻較小的羥基。此外,支鏈結構破壞分子對稱性,降低結晶度,使其熔點(約-40℃)顯著低于直鏈異構體,并賦予其液態范圍較寬的特性。
###3.**電子效應與化學活性**
羥基的鄰位效應(如2,4位羥基)可誘導電子云分布變化,增強特定位置的親核性。例如,在酸催化脫水反應中,相鄰羥基可能更易形成環狀過渡態,促進環醚生成。支鏈的給電子效應可能影響羥基的酸性,使其pKa值(約14-15)略高于直鏈二醇,但總體仍表現為弱酸性,能與強堿反應生成鹽。
###4.**物理性質的協同影響**
支鏈結構降低分子間范德華力,使異己二醇的粘度(約30mPa·s,20℃)低于直鏈二醇,流動性更佳。同時,分子極性因羥基存在而較強,但支鏈導致分子堆積松散,使其密度(約0.95g/cm3)略低于水。這些特性使其在工業中常用作高沸點溶劑或增塑劑,平衡了溶解能力與揮發性。
###總結
異己二醇的結構特征(羥基位置、支鏈、電子分布)通過氫鍵、空間位阻和極性效應協同作用,使其兼具較高沸點、適度水溶性和低結晶度的特性,在聚合物合成、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。






在有機合成中使用異己二醇(如2-甲基-2,4-)時,其鄰位雙羥基結構容易引發分子內脫水生成環狀醚(如四氫衍生物)或分子間縮合等副反應。為減少此類副反應,需從反應條件、保護基策略及合成設計三方面進行優化:
###1.**反應條件優化**
-**溫度控制**:副反應多為吸熱或熵驅動過程,降低反應溫度(如0-25℃)可抑制脫水傾向。高溫反應時建議采用梯度升溫策略。
-**酸堿調控**:酸性條件易催化羥基脫水,需避免使用質子酸催化劑(如H2SO4)。建議采用中性或弱堿性體系(如NaHCO3緩沖),或使用非質子酸催化劑(如Sc(OTf)3)。
-**溶劑選擇**:優先選用非質子極性溶劑(如THF、DMF),避免質子溶劑(如醇類)參與競爭性氫鍵作用。高稀釋濃度(0.01-0.1M)可抑制分子間縮合。
###2.**羥基保護策略**
-**臨時保護基**:對活性羥基進行選擇性保護,如使用硅基保護基(TBDMS或TMSCl)屏蔽一個羥基,降低分子內脫水風險。保護基的引入需考慮后續脫保護條件與主反應的兼容性。
-**螯合控制**:利用路易斯酸(如BF3·OEt2)與雙羥基形成螯合物,定向調控反應位點,抑制環化副反應。
###3.**合成路徑設計**
-**分步活化**:通過分階段活化策略(如先將一個羥基轉化為磺酸酯),減少雙活性位點同時參與反應的可能性。
-**一鍋法優化**:設計連續反應流程,使主反應速率顯著高于副反應。例如,在Mitsunobu反應中快速消耗羥基,避免其長期暴露于脫水條件。
-**后處理改進**:反應完成后立即淬滅(如快速中和、低溫萃取),防止后處理階段的副反應發生。
###4.**監測與分離技術**
-采用TLC或在線NMR實時監控反應進程,及時終止反應。通過柱色譜或蒸餾快速分離產物,減少副產物接觸時間。
綜上,通過精細控制反應參數、選擇性保護及路徑設計,可有效抑制異己二醇的副反應。實際應用中需結合目標反應特性進行條件篩選,必要時可采用計算化學(如DFT)預測副反應路徑以指導實驗優化。

異己二醇的可燃性及安全特性分析
異己二醇(常見結構為2--1,3-己二醇,C8H18O2)是一種具有中等可燃性的有機化合物,其燃燒特性與其物理化學性質密切相關。以下是針對其可燃性及相關安全風險的詳細分析:
###1.基本燃燒特性
異己二醇的閃點(閉杯)約為110-120°C,屬于可燃液體范疇(閃點>60°C且≤93°C為可燃,>93°C為難燃)。這一數據表明其在常溫下不易形成可燃蒸氣,但在高溫環境或密閉空間受熱時仍存在燃燒風險。其自燃溫度約為340-380°C,需避免接觸高溫表面或明火。
###2.燃燒行為分析
?燃燒產物:完全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,但實際燃燒可能伴隨不完全燃燒產物,如、醛類及碳顆粒煙霧。
?火焰特征:燃燒時產生淡藍色火焰,伴隨輕微黑煙,熱值約為30MJ/kg(與柴油接近)。
?擴散特性:由于黏度較高(約45mPa·s/20°C),液體流動緩慢,但蒸氣密度(約4.5,空氣=1)大于空氣,可能在地面低洼處積聚。
###3.風險場景評估
?霧化風險:在噴涂或高壓作業中形成氣溶膠時,點火能量可能降至5-10mJ。
?熱分解:超過200°C時開始分解,釋放刺激性氣體如。
?配伍風險:與強氧化劑(如、過氧化物)接觸可能引發劇烈反應。
###4.安全防護措施
建議采取分級防控策略:
-工程控制:保持環境溫度<40°C,配備防爆通風系統
-操作防護:使用防靜電工具,禁止使用壓縮空氣進行轉移
-滅火方案:優先采用抗醇泡沫(6%型)、二氧化碳或干粉滅火器,忌用直流水撲救
###5.特殊注意事項
該物質雖然閃點較高,但受熱時蒸氣壓力上升較快(40°C時約0.3kPa),在受限空間作業時需嚴格監測蒸氣濃度。建議儲存于不銹鋼或聚乙烯容器,避免使用鋁制容器長期儲存。
注:具體參數可能因異構體純度差異而變化,實際應用前應查閱版MSDS并開展專項風險評估。工業級產品可能含有雜質導致閃點降低10-15°C,需特別注意。